——推进“四个襄阳”建设系列报道之文化发展篇中国绿色时报12月8日报道(记者尚文博赵辉陈永生通讯员马应华)中国名山胜水众多,山水之间都沉淀着深厚的文化。古城襄阳亦是如此。
这里风光秀美,人杰地灵,自古就是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,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之乡,历代文人墨客趋之若鹜。在这座山水名城的文化发展中,生态凝聚的作用显而易见。
襄阳市林业局党组书记陈凡说:要保护开发生态文化,就要充分发挥林业在建设文化襄阳中的生态凝聚功能。当地建设文化襄阳,是希望利用文化引领区域跨越发展,把文化资源变成竞争优势、产业优势,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。如今,襄阳已经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中国魅力城市、全国绿化模范城市、中国三国文化之乡、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等多张文化名片,而绿色生态正是这些名片的底色。
在文化襄阳的建设中,如何将文化遗产保护、文化概念开发与城市建设结合?有关部门建议:创建文化旅游新区,将文化旅游作为优先发展方向。楚文化、三国文化、汉江文化源远流长,但楚文化、汉江文化在当地留存的实体文化资源并不多,森林环境就跃升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效依托和天然载体。
襄阳已将森林旅游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的大盘子,围绕文化襄阳建设,实施旅游活市战略,计划到十二五末,全市森林旅游总收入达到20亿元。当地倾力打造襄阳森林旅游名片,围绕汉江观光旅游区,建设汉江沿岸景观带,形成百里生态画廊;围绕襄阳崔家营、渔梁洲和长寿岛湿地文化资源,深度开发岘山、鹿门寺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,发挥林业在汉江观光旅游区中的主体作用;围绕大荆山生态旅游区,积极保护南漳、保康、谷城县森林、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,科学开发利用。
同时,引进社会资金开发森林旅游,围绕森林公园、湿地公园策划森林旅游项目。目前,襄阳森林旅游开发已经迈出重要一步,岘山森林公园被纳入城市建设计划。岘山层峦叠嶂、林木茂密,森林覆盖率超过93%,堪称十里青山半入城。隐逸文化、宴游文化、宗教文化、德政文化、三国文化、奇石文化、诗词文化和可歌可泣的近代革命历史,都曾在当地萌芽发展。
2010年2月,襄阳市政府批复了《岘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》,规划总面积68平方公里,分为岘首山景区、习家池景区、岘西乡村风情区等六大景区板块。旅游发展呈现首位呼应、山水两脉、一环六珠的结构。
根据资源特征和保护利用功能的不同,规划区域被划分为:生态保护区、生产经营区、游览区、游乐区、休闲度假区、接待服务区、居民生活区、城市发展控制区、滨水景观协调等九大类功能区。如今,岘山经初步建设,成为襄阳市民娱乐健身、休闲度假、旅游观光的聚集地,日均游客量近万人次。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随着社会的进步,人们对山水的需求也在演变。陈凡介绍,襄阳将加强林业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,围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,建设三大生态科普教育基地,即隆中植物园、兰科植物保护区和保康野生腊梅、野生牡丹、野生紫薇保护区。
今年,襄阳市林科所通过了省林业厅、教育厅、团省委的考评验收,被授予湖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。目前,全市生态科普教育基地达到7个,每年举办各类生态普及活动。
近年来,襄阳将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相结合,大力发展森林旅游,在弘扬历史文化的同时面向社会各界宣传森林文化。当地挖掘襄阳森林景区民族、民间文化传奇、传说,伟人、名人对生态文化的研究创作,开展以森林生态为背景的书法、绘画展演,制作音像、画册,尤其是利用森林的自然物质,开展树叶画、树皮画、根雕、藤编、竹编等的开发制作,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森林文化旅游产品。在谷城县的薤山国家森林公园,管理人员对森林旅游进行了文化包装,出版介绍薤山人文景观、历史传说的书籍和画册,创作赞美薤山风光的歌曲,制作展示自然风光的宣传纪录片,还利用旅游博览会的契机自我宣传、打开市场。同时,森林公园与地方电视台长期合作,通过举办古树名木认养、生态摄影大赛、书画写生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游客,逐渐树立了森林旅游品牌。
生态文化的不断发展加快了社会文明进步的步伐,提高了全民生态文明的意识,进而转化为植绿、爱绿、护绿的行动。目前,全市义务植树建卡率超过95%,每年市区参加义务植树、认建认养的市民有32.2万人次,尽责率达到92%。
本文来源:尊龙凯时平台入口-www.jingshenghuihuang.com
020-888888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