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12月6日习水的冬天,基本看不到阳光,终日笼罩在阴云下。在天色凝重的日子里,沿赤水河驱车行进在盘山道上,重山跌宕,若隐若现,深绿与褐色交织,雾气升腾缭绕,构成了一幅别有韵味的山水画。习水是革命老区,红军四渡赤水河,有三渡在习水。
如今,这座红色记忆之城传承着往日的荣耀,在传统与现代之间,不变的是老区人民质朴善良的本性,变化的是一幅幅熟悉的风景,日渐增多的绿色让这座城市显得生机盎然、充满希望。现场一:土城镇1000亩竹林示范基地,几位村民在管护竹林土城镇林业工作站站长曾文平说,2005年全镇退耕还竹537亩,涉及农户203户,明年下半年陆续砍伐,每亩可收入250多元。邻县的赤水纸浆厂建成后,竹价可由340元/吨涨到420元/吨。听说记者来采访,土城镇村民赵立维顾不上眼前的劳作,开始叙说退耕还林的好处。
这里最高气温曾达到42℃,近几年夏季不显得特别炎热了,降雨量开始增多。他说,钱粮按时发放,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,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。
大家还想再退,不知国家何时还能下达计划。他家退耕还竹41亩,管护之余打零工,年均收入比过去增加近1万元。观仓村村民赵立水家2005年荒山造竹35亩,种植龙眼150株。如今,大儿子在广州打工,二儿子在当地经营客运车辆,全家年收入近10万元。
现场二:观仓村村委会办公室墙壁两侧,50多张照片记录着这个村庄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程。村委会的人说,全村150多户人家,目前只有20户没建新房,80%的住户用上冲水厕所,20多户装上电热水器。
现场三:东皇镇木兰村村民袁仕洪家袁仕洪外出打工了,记者见到的是他的妻子。3口之家住着4间大瓦屋,家具布置得有条有理。她伸出手给客人看,“以前上山挖红薯把手弄得不成样子,现在皮肤再也不容易受伤了。
”她经营着一片菜地,一年能有3000多元收入。2002年,她家退耕还林7.8亩,栽植了杜仲、银杏和厚朴。今年,家里新添了3万多元的小货车,经营运输。
退耕还林改变了当地的生态、村民的生活,可在工程实施之初,棘手的事着实不少。东皇镇林业工作站站长税雪梅说,群众开始担心政策无法兑现。
一些村民听不进、钻牛角尖,村委会和林业站的工作人员至少要走访3次,只要零星一片不退,工作就很难开展。她说,退耕还林的具体实施最终要靠基层单位落实,规划设计、分户丈量,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,直至群众认可。自2002年开始,习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任务45.6万亩,涉及21个乡(镇),有超过16万人受益。习水县林业局副局长肖杰说,退耕农户必须按照林业部门的技术要求整地,待乡(镇)林业技术人员验收合格后方可回填表土,栽植苗木。
头3年要求农户至少每年管护两次,乡(镇)、村技术人员还要上山监督施肥管理,确保肥料施放到位,县里的督导组也要到各乡(镇)督导检查两次。2001年,习水县林业局种苗建设项目实施,几年来,共培育各类苗木1400多亩、4000多万株,实现了就地育苗、就近造林。肖杰说,全县所有退耕地均按村或组成立管护组织,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制订管护公约,落实管护报酬、设置管护碑(牌)。
截至目前,全县有护林队122个、护林人员685人,各村都制订了村规民约并发放到户。通过技术和行政的管理措施,全县造林成活率超过90%。围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,习水确立了林竹、林药、坑木林、林草4种生态治理模式,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。全县厚朴面积已超过17万亩,目标是发展到20万亩。
今年上半年,习水申报了全国厚朴标准化示范县,为打造全国厚朴大县助力、造势。习水县委常委胡朝波说,全县建立各级领导机构、包村帮扶机制、奖惩机制,将退耕还林纳入乡(镇)及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,全力推进工程建设。20世纪80年代初,习水的主导产业是煤、林、酒,林业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0%。
县政府助理调研员王纯碧说,砍伐森林的后果,让全县水土流失加剧,粮食减产。1990年~1992年,县里3年大旱,1991年减产到2.1亿斤,而正常年份为5亿斤。县委、县政府作出战略调整,提出建设能源、畜牧业、名优酒、生态旅游大县。“这是个艰难的过程,既要保证吃饭,又要促进经济发展,”王纯碧说,县政府的战略转变也为顺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奠定了基础。
去年,全县遭遇40天大旱,粮食产量仍然达到4.8亿斤。为了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,县里将加快基本农田建设、农村能源建设、生态移民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、生态畜牧业发展,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。
本文来源:尊龙凯时平台入口-www.jingshenghuihuang.com
020-88888888